找到相关内容2043篇,用时30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藏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及元晓与见登相关阐释

    思想课题。“一心开二门”指是众生心开出灭门与真如门,此中更有一心二门三大(体相用三大)之基本结构,此中除了一心是本真心真心论之外,此中之灭门也涉及了唯识思想识转变到差别世界课题,《...既深且巨。  法藏、元晓和见登在其解释《大乘起信论》相关释论之中,逐步吸收了唯识学理论来加强灭门说明,这是站在如来藏说立场来收摄唯识学,阐释了“一心开二门”思想架构,从而充实了如来藏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962657.html
  • 法藏 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及元晓与见登相关述记

    起信论?[2] 依“一心开二门”之体系,立“生灭不生灭和合成阿黎耶识”之说,是如来藏说思想体系含摄了生灭世界展开唯识思想课题,“一心开二门”指是众生心开出灭门与真如门,此中除了一心是本真心真心论之外,此中之灭门也涉及了唯识思想识转变到差别世界课题,?大乘起信论? 在此阐释了三细六粗及心意意识转变种种课题,开辟了真心论与唯识论会通之路,开启了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交涉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974845.html
  • 佛教心智修养——内观

    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,就必须用自身去观想自身。在观受时,必须作到当感受从自身起时去观想它们,而不是凭我们想象或希望它们那样去观想它们。因此,“Vedanaasu vedanaanupassīviharati”意思是“受从自身起时受念住”,心随心观、法随法观也是同样道理。观照心意与起心动念究竟要在它们起时如实观照,不能象现代心理学那样从理论到理论推理,而应在如实见层面上,在心理现象...

    赵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1239513.html
  • 认识人生 净化人生

    称其为“种”,因一切物质现象.都依此而,依此而灭。无论物理现象或生理现象,四大和谐,便欣欣向荣,四大失调,则归于毁灭。佛教认为,宇宙万有生灭变化,归根到底是四大种生灭变化。 2.根尘生识 佛教把...阿赖耶识,译为藏识,含有无量种子,依种子起现行-一七识及相应心所、根、尘、器世界;一切法生起时,又熏习成种,藏在阿赖耶识里。种子和现行互重,是相互依赖关系,缺少一方,另一方即无存在根据。 二、三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576735.html
  • 禅宗思想哲学意义

    本心,它无意于用“加法”去建构什么“体系”。  根据对禅宗文本分析,我们可以发现,禅宗一切感悟,都不外这四个部分:(一)人人都具有澄明圆满本心,(二)由于相对意识起而障蔽了本心澄明,(三)禅...彰显“本来面目”,即是见性成佛。本心特点是超越性,超越有无、净秽、长短、取舍、生灭、去来。迷失论反省本心失落缘由。禅宗指出,“父母未以前,净裸裸,赤洒洒,不立一丝毫。然生于世,堕于四大五蕴中,多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2651690.html
  • 剖析

    手指健中渗漏流沙呢?有时全身会震动,充满轻安和喜悦;有时全身感觉热如火,由寂静中展现它灼热和痛苦。苦乐感受更替,以及各种境界不断地起和消逝,一次又一次地引导我们直接去体会佛陀所教示我们身体...面对悲伤,去接受事实。有喜悦有悲伤感觉,这是而为人该被容许,也由此才能发现我们慈悲心。这些都是心灵部份。   要开放是不容易,我们一直卯足全力要压抑和逃避痛苦,现在由于我们开放,必须...

    Jack Kornfield 著 林武瑞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5353197.html
  • 佛陀生卒日2600年来谁人解码

    知识和演算专长,结合电脑工艺,在2005年成功地推算出佛陀、卒日子分别落在星期六和星期日。   这是史无前例新发现,堪称空前,也是马来西亚易玄科学研究乾坤中心顾问蔡博士用他渊博学问,为佛教作出重大贡献。   蔡博士对佛陀生平事迹进行了重新整理,推算了佛陀、卒日,并推算出从1950年起到2130年卫塞节准确日期,从而使人们对佛陀和佛教发展有了新认识。   从古印度传入佛教在中国化...

    谢春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3167134.html
  • 佛学、心理学与个人成长

    小孩,也能觉察到电影影像和内容,但执以为真实,因而起怖畏。而一个有智慧成年人,能够对电影有更深入和彻底醒觉,所以就有更大自由和能更适当地处理影像。禅宗有句名言:见山是山,见山不是山,见山...智慧  在佛教看来,正觉而智慧,就是我们处理烦恼和化解忧怨钥匙。在南传佛教《相应部》经典中有以下经文:   如实智慧[6]   “这些就是感受”:如是比丘,于此从前不认知事(能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252713.html
  • 佛教两大定律——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

    流水,滔滔不尽,激起层层浪花。众生与死,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泛起与消散而已。它既不同于一世论者“一死了之”,又不同于二世论者“上帝造人”说。生命之流水,是身口意三业业水,有什么业即感什么果...外道”提出有一个永恒不变灵魂为主体,此死彼生,把人们和死连接起来。佛教主张物质与精神,都是缘生缘灭、迁流不息。瑜伽学派虽然提出“阿赖耶识”,但阿赖耶识,也是缘生缘灭、像瀑流一样奔腾不息。它...

    方兴

    |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85050495.html
  • 量及非量探討

    我」,而後修此比量後「決斷識」,使由「轉成分別之現量」進入現觀「法無我」「瑜伽現量」,依此次第修證果位。  一般心法及心所有法起,須具備因緣、增上緣、所緣緣及等無間緣(色法則只須前二緣)。  依經量部看法,根現量(如眼識)起,所緣緣是色法(如瓶),不共增上緣是眼根,等無間緣是前一剎那心識;其他有助於發生此根現量條件,皆屬「共增上緣」。  意現量所緣緣,例如呈在根現量色法,其不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70638446.html